【转录】探索和优化个人知识管理:模块化设计与卡片盒的新理念
在我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探索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模块化设计、思维管理、记忆选择等众多元素密切相关,并共同构建出一套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旨在优化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利用,其中关键在于理解并有效运用工具,如卡片盒和专题索引,以增强我们的思考力而非替代思考。同时,我们需要从关系角度理解知识与想法的区别,并尽可能掌握和运用永久笔记的本质。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我们的经验积累和对他人分享的吸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逐渐进行思维转变,深化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实践,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掌握和应用。
重新审视模块化设计:一种新的方法论探讨
在我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深深被某种思想观念所吸引,我视之为我的行事准则,但现在,我不得不坦白地说,我已经开始对其产生了质疑。那就是一个我曾经敬仰的人,Andy——一个曾经在苹果担任工程师的优秀人才——所提出的设计原则。
注: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About_these_notes
Andy的工作背景深深根植在软件设计之中,这种影响无疑反映在他的理念上。他主张的是模块化的内容设计,即每个模块之间应该像软件代码一样进行组合和配置。这样的做法在软件开发领域是非常常见的。在这个领域,人们倾向于减少重复的代码,提升效率,所以,模块化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美,但我却开始对此产生怀疑。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够被有效地模块化。让我来举一个例子,他提出的观点是,你需要尽可能地将相关的信息聚合在一个单元(模块)内。然后,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东西。这种方式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毕竟,一旦模块被创建出来,它就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精力。
然而,我越来越确认,至少在知识内容的领域,我们可能不能完全依靠软件的方式来提高效率。问题在于,知识内容的构造与软件的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软件的开发旨在避免重复的工作,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则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思考,这是软件模块化无法实现的。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果不能完全采用Andy的模块化方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我的答案是,这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模块化的定义和应用。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给出,但我相信我们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去探索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现有的理论。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卡片”,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和理解它。
我知道这个观点可能会挑战你的认知,可能需要你去接受一套全新的逻辑,但我希望你能跟我一起,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探索新的解决之道。
模块化设计与思想管理:辨析其深层含义
我必须承认,在对模块化设计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我深受传统思维和既有观点的影响。这其中,一个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是那位二战后的美国科学研究部门的专家,他提出了一种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方法论。
注: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945/07/as-we-may-think/303881/
这位专家的观点基于二战时期的团结精神,他提出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方式,以增进我们对知识的控制能力,提高科研创新的效率。他的思想甚至影响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上的超链接设计,可以追溯到他的论文中。
他的论文中,详细描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将内容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储存下来。然后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关的内容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被自动地重新展示出来,从而复用我们之前的思考过程。这是一种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效率的理想方式。
然而,这种理想方式在我看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以互联网为例,它是为管理文档而设计的,一个文档可以跳转到另一个文档,这是一个明确的模块化过程。但是当我们谈论笔记时,情况就不同了。
我发现,笔记并不仅仅是管理文档,它更多的是管理我们的思想和想法。试图将思想拆解成模块化的单元,就像试图将"人"这个词拆解成独立的部分一样,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人"这个词可以与几乎所有的事物产生联系,这就是思想的复杂性。
实际上,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图书管理员,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图书,而不是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的目标是深度理解内容,而这一过程并不适用于模块化设计。我们无法清晰地划分出某个部分是独立的,等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将两三部分放在一起就可以解决某个问题。
所以,对我来说,笔记的关键并不在于模块化,而在于记录和理解我们的思想和想法。我可能会记录下某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固定的句子形式,而且这个想法也没有办法被拆解成一张张的卡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笔记不能记下来,只是需要一种更抽象,更接近我们思想的方式。
探索思想管理:从大纲到多对多的关系
在我之前的讨论中,我试图将思想管理与模块化设计进行比较。然而,我逐渐发现,即使是看似接近模块化的工具,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大纲,其实在处理思想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当我在创建大纲时,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父级是否一定包含所有子级的内容呢?或者更准确地说,父级是否应该完全控制并限定子级的内容?这让我感到困惑,我开始挣扎于这种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理想的大纲中,你的父级应该包含所有子级的内容。这种模式可以将内容进行逐级拆分,从而一一展开阐述。最好的情况下,每一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能共同构成其父级所要表达的含义。然而,这种完美的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达到。
例如,你可能已经看到了我为某个主题添加的标签,如应用、企业、政府、社交等。我试图通过将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来组织我的大纲。然而,这种分隔并不能确保父级和子级之间的完全包含关系。比如,我可能在大纲的父级写下“我喜欢吃西瓜”,然后在子级中写下“怎么种植更甜的西瓜”。虽然这两个思想都涉及到西瓜,但它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包含关系。
所以,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根据我的新想法,我将新的子级添加到相关的父级下。这样,新的子级并不需要与父级有一对一的关系,而可以是多对多的关系。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尝试的思想管理方式,我称之为"双链链接"方式。这种方式允许我将一个子级放在一个父级下,然后通过链接将其与其他的父级或子级联系起来。这样,我可以在多个层次和维度上探索和管理我的思想。
因此,虽然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管理我的思想,但我认为我们还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方式来处理思想的复杂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创新。
把握思维的延伸:时间、方向和记忆的影响
在思维管理的过程中,有一种困惑常常令我感到挠头:是否需要记住所有的“卡片”,也就是每一段独立的思想?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疑问,因为我们的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而我们却无法同时记住所有的事物。因此,当我在创建一张新的“卡片”或者思想时,我可能并不清楚其他的“卡片”或者思想是否与之相关,那我应该如何将它们链接起来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一个关键的观点:我们的思想总是在时间的轨道上,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换句话说,不论我们的思想如何延伸,无论它是从哪一级开始延伸,甚至不管它是否严格按照线性关系进行延伸,它总是在一个确定的方向上向后延伸。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是受限于时间的,我们的思想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进一步思考,如果我认为这个“卡片盒”,也就是我所有的思想的集合,实际上包含了我所有的思想,那么,任何新的想法都不会凭空出现。换句话说,我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能找到它与我之前的某个想法之间的联系。这样,我就能自然地把我的新想法放入我的思维“卡片盒”中,而不需要担心记住每一个“卡片”的具体内容。
然而,如果我偶尔忘记了某些“卡片”的内容,我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新的想法应该链接到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明白,即使我在某一时刻没有记住某个想法,但我仍然能从我的思维中找出新的想法。尽管我可能不知道这个新的想法从哪里来,但我需要相信,只要我继续思考,我总是能找到它的来源,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记忆的选择:精简与深度
在思维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应该在我们的“卡片盒”中记录哪些想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处理和精简我们的思维。一方面,我可能觉得我的“卡片盒”过于复杂,甚至充满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希望能够更简化、更抽象地处理我的思想。
然而,我认为,简化和抽象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它并不决定我需要记住多少东西。我可以把我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但这样可能会导致我有很多杂乱无章的想法。所以,简化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剔除某些想法,而是要找出那些对我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可能会把一些我并不完全理解的知识加入到我的“卡片盒”中。这可能会使我的“卡片盒”显得不那么自然,甚至有些生硬。在我回头看这些“卡片”时,我可能会觉得它们只是一串知识,而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是因为如果它们真的是我的想法,无论什么时候我再看它们,它们都应该保持原来的意义。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即使这些“卡片”记录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可能会忘记它们。这就提醒了我们,我们需要在记录和记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要尽可能地保留我们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地使我们的“卡片盒”保持简洁和深度。
思维转变:源自经验和分享的灵感
有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可能会在某一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转变可能源自一个偶然的因素,或者是一本书,一个视频,甚至一个评论。对我来说,这种转变的过程可能既深奥又微妙,但是最后,我会发现,我从这个转变中学到了一些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深刻的新知识。
以前,我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以为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然而,就在半年前,我偶然看到了王树义老师的一个视频分享,他分享了一本书的想法和见解。尽管他没有深入讨论这个主题,但我从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开始从他的想法中找到了一些线索,比如他把笔记看作是一种更有秩序的形式,而我以前的方法是比较混乱的,没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后来,我在一个评论中发现了另一个观点,他将笔记理解为自己和自己的聊天记录。这个想法虽然简短,但它使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像我原来认为的那么简单。
于是,我决定深入研究这个想法,从中找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和方法。我开始理解,我以前的做法可能在根本上就错了。但回头看,我觉得这个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想到这个呢?
这个过程可能对其他人来说很难理解,但我觉得,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已经把我的新想法录制成了视频,虽然我觉得和别人讲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我还是决定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助其他人也找到新的灵感和启示。
个人知识管理:思维模式与工具的碰撞
我们都知道,在处理知识和信息时,存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我以前一直担心我们的方式会被这些工具限制,无法看到更多元化的可能性。然而,最近我有了一个新的领悟,这个领悟并没有颠覆我的认知,反而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个领悟源于我在一个群里的一次讨论。我们的一个群友,他的专业是图书管理,他非常擅长运用图书管理学的方法来处理信息,比如编目、关键词、主题词等。我一直以为他可能被这套系统限制了思维,难以看到另外一种可能。
然而,他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如果用这套系统去追踪个人的想法可能很合适,但如果用于追踪一个专业领域的想法演变,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个人的思考顺序可能和领域的演变顺序不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先看到一篇文章中的新观点,然后再去反思自己以前的观点,这种情况下,信息的组织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这次讨论让我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信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方式就无法使用。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与人的因素关系更大。比如,如果你是专门研究某个领域的,你可能会对领域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即使有一些想法你还没有完全理清楚,你至少会留下一个疑问,或者预留一个空间来容纳新的想法。我这里的表述可能有些抽象,大致的意思是,只要你对大体的框架有所了解,那么你就不会偏离太多,你就能更好地避免那些信息处理不兼容的问题。
总的来说,不论是作为学习者还是顶尖的研究者,我们的笔记系统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当学习新领域时,我们可能会慎重对待所有信息,而顶级研究者可能会对他们熟悉的领域有更多的自信,更习惯于挖掘出隐藏的问题,预留出空间来接纳新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状态,并更有效地处理信息。
优化知识管理:索引与专题的应用
细想起来,虽然我们谈论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应用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当你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就可能变得困难。对此,我有一些想法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在知识库中加入更多的设计元素。例如,我们可以创建一些“合集”,这些合集可以是一个专题或一个领域,把相关的信息都列出来。这样,当我们需要查找相关主题的信息时,就可以直接查看对应的合集,而不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逐一查找。
其次,我们还可以使用“索引”,也就是一些关键词,列出对应关键词的信息。当我们需要查找特定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时,就可以直接查看索引,而不用在整个知识库中搜索。这就像是一种查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这些方法并不需要我们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处理。我们只需要选取一些关键的信息进行索引或者加入到合集中,这样就能解决信息过多,难以导航的问题。只需要找到关键的点,把它们单独摘出来就行了。
我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管理和查找你的知识和信息,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都相信这些方法可以让你的知识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序。
从关系角度理解知识与想法的区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然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能觉得我们理解了,但实际上,这并不总是我们真正理解的标志。
如果我要概括我的观点,我会这样说:知识和想法的区别并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们与你的关系。这就好比一句话,一模一样的词句放在那里,你怎么判断它是知识还是想法呢?
对于知识,我们的要求是它必须符合现实,符合世界的规律和原理。但知识本身并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你可以把知识看作是这个世界的一种“中介”,它需要通过人的想法的转化,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知识是属于世界的,而想法则是属于每个人的。
例如,你拿了一本书来读,如果你已经理解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成为了你的想法。你可以根据你的想法去采取行动,去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说,想法是有实际存在的,它属于个体,它可以通过人的行动产生实际的影响。
同样,当我们用卡片和知识库来记录我们的知识和想法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记录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可能从文献笔记中提取知识,然后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我们的永久笔记中。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库,通过这些想法库,我们可以组织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总的来说,理解知识与想法的关系,并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理解知识和想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价值。
理解永久笔记的本质
永久笔记,听起来像是一种拥有无尽生命力的知识,就像一颗能永远发挥作用的仙丹。我曾经被这样的概念困扰,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被称为永久笔记?它们应该满足怎样的标准?怎样才能达到那个标准?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困惑,因为人的想法和见解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找不到一种永远不变的知识,就好像我们无法把一瞬间的念头封印成永恒的水晶。
然而,最近我开始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问题。如果我把每一次的思考,每一次的理解,不论其大小,都看作是大脑中特定时刻的一个切片,那么,这些切片,就如同我的永久笔记,记录了我的思维变迁和成长的轨迹。比如,当我看到一段文字并产生理解,那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就是一个永久的笔记。再比如,我走在路上,突然有个想法,那这个想法也可以成为一个永久的笔记。这些笔记都在我大脑的卡片盒中,每一张卡片都代表了我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思考和理解。
你可能会问,这些笔记与我最初理解的卡片盒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原本以为,我的卡片盒就是我大脑中的知识仓库,用来存储我可能会忘记的信息。而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我的卡片盒就像是一个大脑的缩影,它不仅记录了我大脑中的知识,也保留了我思考的过程和瞬间的灵感。
你看,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永久笔记,并不是一种不变的,能永久发挥作用的知识,而是一种记录我们思维的方式,一种保留我们在时间中不断变化和成长的方式。这些笔记,就像是一种时间切片,一种结晶,记录了我们在某个时间下的理解和想法。尽管我们的思维和理解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这些变化
并不能改变我们过去的理解和想法。就像我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内容和版本就是固定的,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永久的东西。
这样看来,永久笔记其实是永久的,但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永远不会改变的知识,而是因为它们记录了我们在某一时刻的想法和理解。这些想法和理解,就像时间的刻痕,永远刻在我们的大脑中,不可磨灭。
使用卡片盒的实质:辅助思考而非替代思考
我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既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要记下来呢?我为何需要使用卡片盒呢?
其实,我一直在尝试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说,卡片盒是一种管理外部资料和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只是针对卡片,同样适用于整本书或者多篇文章。比如,你只需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关的资料,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更好地连接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我曾以为,卡片盒的作用主要在于节省脑力。把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简单转述或复制,好像就能自动产出新的知识。就好像这些资料都自动整合起来,我似乎不需要再花心思去思考,成果就能自动呈现。但后来我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无论软件多么强大,除非达到了像GBT那样的层面,才可能为你做一些智能的工作。目前的大部分软件并不能帮你思考,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你,比如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查找成本。但真正的思考成本,软件并不能帮你解决。
在另一个层面上,卡片盒的价值并非仅在于记录想法。当你的历史记录多了,找起来也会很麻烦。这时,卡片盒就体现出它的优势,它帮助你以最基本的分类,比如按照领域,将内容整理好。每当我想到什么,我就知道大概去哪一堆里面找。这种方式比单纯的记忆或者流水账要方便得多。结合上一些更多的集合,索引,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操作。当你的信息量大的时候,你就需要卡片盒这样的工具。如果信息量少,你可能觉得,反正是我自己想的,我记得住,无所谓。
所以,我想说的是,使用卡片盒,或者说记录我们的想法,并不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思考,而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们的想法,使我们的思考更加高效。也许,这就是卡片盒的真正价值所在。
理解卡片笔记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开始使用卡片笔记,并不完全是因为它找到了我,更准确的说,是我找到了它。回溯到十年前,刚刚毕业的我,对知识管理和类似Evernote的工具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当时卡片笔记尚未流行,我还是认识到这样一个工具从愿景上来说,极具价值。
这其中的必要性在于:当你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你的大脑其实是难以应对的。以短时记忆为例,如果从量上说,它仅能容纳6到7个想法。然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思考远超这个量级。更何况,当这个过程拉长到长时间,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因此,你需要一个外部的工具,像卡片笔记这样的工具,来提供匹配的提示或者内容。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卡片笔记有其必要性,它能帮助我们增强智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卡片笔记是唯一有效的工具。在没有这个工具之前,我会通过记下一些内容,或者画一些图来尝试解决问题。尽管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卡片笔记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它为我提供了一种更加系统化的思考方式,让我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同时,也使我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记笔记:记录灵感与创新思考的必备工具
在我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记笔记这一动作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力却深远。有人认为记笔记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推理和细节,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对我来说,它更多的是一个促进创新的工具。
人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候一段复杂的论述在脑海中会变得异常清晰,但过一段时间再试图回忆却发现很多细节模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记忆力不足,而是因为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它的操作方式是跳跃式的,非常非线性。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地进行大量信息的整合和创新,但在保存细节和顺序逻辑方面却不太擅长。因此,笔记成为了补充这一不足的重要工具。
记笔记不仅是记录,还是思考的过程。在我写下文字的时候,我能明确地看到我的思维路径,理解我所获取的信息,从而推导出新的想法和观点。这就像在脑海中打造了一个创新的研发工厂,每一个新的观点和灵感都源于我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虽然有时显得有些模糊和简化,但正是这种模糊和简化让我有机会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推动我创新。
当然,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不同的笔记方法。比如,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由于各个领域之间的划分比较明确,可能需要更精细、更有条理的笔记。而在人文社科领域,由于知识的连贯性和交叉性较强,可能需要的是更灵活、更具创新性的笔记方式。但无论如何,笔记都是我们思考、创新和学习的重要工具。